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广东教育
  • 字体大小:
韩山师范学院《行走的红色文学课堂》开展潮州红色革命文艺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 2021-06-03 16:44:36
浏览次数:
- 来源: 韩山师范学院

  5月29日,《行走的红色文学课堂》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三次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主题是“起而行之,追忆红色潮州”——潮州红色文艺研学活动,实践路线是八一起义茂芝会议纪念馆和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师生们首先在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前举行了简短的出发仪式,严明实践纪律。

图片1.png

▲出发-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前合影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课程组到达此次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地点:八一起义茂芝会议纪念馆,进行了两个小时左右的参观研学活动。茂芝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次重要军事会议,“没有茂芝会议,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大家首先聆听了茂芝会议纪念馆工作人员详细的讲解,对南昌起义、暴动策应、撤至饶平、茂芝会议、朱毛会师、苏区饶平六个部分的专题展以及南昌起义部队与秋收起义部队井冈山会师路线图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图片2.png

▲第一个实践节点:茂芝会议纪念馆大合影

图片3.png

▲师生一起认真聆听茂芝会议党史知识讲解

  同学们在认真参观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课前自学阅读的准备,在纪念馆的演讲厅开展了小组分享活动,有五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就茂芝会议的历史背景和决策、茂芝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朱德在茂芝会议中的历史贡献、韩江文学青年洪灵菲和戴平万的红色革命历程、李春涛与彭湃的革命友谊等主题,上台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带队指导老师刘文菊、李坚诚、林茵、许再佳分别针对学生的小组分享进行了进行了点评,现场教学效果非常热烈。

图片4.png

▲学生小组分享茂芝会议研学体会

图片5.png

▲刘文菊老师点评小组研学活动

图片6.png

▲许再佳老师点评小组研学活动

  随后,课程组来到此次实践活动第二个地点: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凤凰山革命根据地在1930-1949年间的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师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凤凰山革命根据地烈士碑前默哀,并绕行一圈,向长眠在这里的一千余名英烈致敬。

图片7.png

▲第二个实践节点:在凤凰革命烈士纪念馆前合影

图片8.png

▲在凤凰山革命根据地烈士碑前默哀

图片9.png

▲师生们在韩凤亭合影

  接着,师生们来到“韩凤亭”,缅怀长眠在凤凰山的韩师革命先烈。同学们在出行之前认真学习了韩山师范学院光荣的革命历史,了解到为纪念韩师学子参加革命斗争的功绩,韩山师范学院于2003年1月在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襄建韩凤亭,并刻“韩凤亭碑记”。亭前有对联云:“韩江劲旅留勋业,凤岭雄风壮国魂”。

  同学们围坐在韩凤亭内,迎着徐徐的凉风,围绕着韩凤亭碑文背后的革命故事与韩师精神,韩师学子文学创作精神,凤凰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与贡献,许伟余、许心影父女的抗战文学创作等主题,分小组汇讲研学体会。

  课程组学生许依敏为师生们分享了“红军阿姆”李梨英的动人故事。她说:“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李梨英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并献出了自己的四位骨肉亲人,当红军蒙受挫折时,她又毅然肩负起伤员站的护理工作,为保存革命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梨英的英雄事迹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学习,我们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民族复兴砥砺奋斗!”同时她还推荐了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以李梨英为原型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松柏长青》。

图片10.png

▲学生围坐在韩凤亭分享研学体会

  带队指导老师刘文菊、李坚诚、林茵、许再佳与同学们一起朗读了“韩凤亭碑记”全文,使同学们更加牢记韩师学子文锡响、李如霖、陈府州、林大观、吴显模、陈初名、钟骞、王增辉、张开明等革命英烈,发扬韩师光荣的革命传统,厚植爱党爱国爱校爱乡的家国情怀。

图片11.png

▲李坚诚老师在韩凤亭前讲述韩师抗战历史

图片12.png

▲林茵老师在韩凤亭前发言

  课程组的师生们在酷热炎夏中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一天的研学实践课程,从中受到深刻的红色教育。同学们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一个韩师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立志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做新时代优秀的人民教师!

  据悉,本次活动为《行走的红色文学课堂》系列研学活动的第三场,在前两次研学活动中,课程师生们还实地考察和参观了红棉公园,左联作家洪灵菲、戴平万故居,李春涛、柯柏年及梅益故居,涵碧楼革命纪念馆,陈波儿塑像和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等地。

  韩山师范学院《行走的红色文学课堂》是广东省2020年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文学行走教学团队”是广东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团队。该课程一方面以文学行走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为深刻领悟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读文学现象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在历史、地理、人文等多重视角下进行文学考察,培养学生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考察文学与时代、与乡土之间的关联。这门课程响应“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号召,聚焦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实现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培育和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门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创新性文学实践课程,自2020年9月开设以来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