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公开
  • 字体大小:
中国足球彩票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65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 2020-08-10 17:20:16
浏览次数:
- 来源: 本网

粤教案函〔2020〕294号

A类

中国足球彩票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第20200652号提案答复的函

陈汝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双区驱动效应,进一步推动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提案》收悉。经综合省科技厅的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深入分析了广东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并提出了宝贵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您提出的建议中,部分措施已得到落实,部分措施将在下一步工作中不断推进完善。

一、工作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 等重大规划文件,着力推进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为全省科技创新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推进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


和高效集聚

一是积极构建粤港澳科技合作新格局。完善大湾区协同创新工作机制,成立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港、对澳科技合作,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与香港、澳门签署《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安排》。为深化三地科技项目合作,省政府以2019年1号文的形式出台“科创12条”,并印发了鼓励和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另外,我省还对标世界创新知名走廊的政策环境,重点围绕资金跨境使用、人才自由流动、区城产业共建、 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努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如实施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粤港澳高校在双方经济关联较大的产业技术领域联合建立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与教育部共建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首批已建设5家,其中4家立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2019年省科技厅参照省实验室立项建设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加强粤港澳高校联盟等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建设,目前粤港澳高校联盟已设立20个专业联盟。高校主动联合港澳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如暨南大学与港澳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再生医学、神经科学和创新药物、光纤光子等7个联合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建设深港微电子学院,整合粤港资源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研攻关。

二是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我省加强与教育部、中科院的科技教育合作,吸引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2万多名专家来粤开展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600多家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并依托这些平台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成为各地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省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251家,孵化企业数4929家,平均每家创办孵化企业20家,孵化高企数量为317家,累计孵化上市公司57家。同时,针对我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足的短板,积极推进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自2019年以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5家国家级大院大所在我省落地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通过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将建设依托单位产生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广东产业的应用实践,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依托在我省集聚,深化粤港澳协同创新,实现跨区域发展,为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强化湾区中心城市创新引领,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一是支持和推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圳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目前,深港共同研究、积极争取包括实行人员出入境便利措施、实行科研物资及资金便利流动政策等多项先行先试政策,已得到韩正副总理批示。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已引入科研项目和平台63个,包括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深圳清洁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平台;正在积极争取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粤港澳大湾区气象预警中心、中科院香港创新研究院等重大项目落户。协同香港引入创新资源,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项目首批吸引23个团队入驻,其中港籍青年创办或参与的18个,部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福田区与港科大签订了合作协议;深圳市首批征集香港高校33个“高含金量”科研项目,目前正加快项目论证评审。

二是“串珠成链”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的科技(学)城、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广州大学城一国际创新城、深圳高新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等建设,集聚高端资源,将其建设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平台。目前,广州大学城一国际创新城已有广州国际生物岛、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基地等产业基地,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已吸引浪潮集团、城云科技等27家企业落户,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已引进5家澳门企业、1家香港企业和18家广州企业。推动深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11.5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8352亿元的营业收入、5365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高新区2017和2018年度评价中连续2年综合排名第二。推动松山湖高新区引领发展,与石龙、秦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边6镇组成松山湖片区;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638.6亿元,同比增长13.9%; 积极建设以散裂中子源为核心的中子科学城,基础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布局建设区域型制造业创新中心。认真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的要求,整合行业产业链骨干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新型显示、新材料、高端装备、5G中高频器件、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15个领域布局建设区域型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布局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发挥集聚协同和带动作用,打通技术开发到产业应用的链条,突破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扩容提质,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一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目前,我省共有中外(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13个,其中包括5所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含1所筹设),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占全国此类机构总量一半。在此基础上,香港理工大学与佛山市政府、香港城市大学与东莞市政府、澳门科技大学与中山市政府、香港公开大学与肇庆市政府、澳门城市大学基金会与珠海市政府已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或合作备忘录。此外,我省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4个,其中经教育部批准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4个,经教育厅批准并获教育部备案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0个。

二是着力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2015年以来,我省相继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和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系列工程。2018年,为解决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又启动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通过超常规经费投入和超常规改革举措,显著提升全省高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截至2020年3月,我省15所高校85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比2017年11月增加29个,增长51.8%,比2015年11月增加46个,增长117.9%;另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省11所高校入选全国前100名,全省38所高校立项3376项,比2018年增加346项,位居全国第4位;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家、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5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家、广东省工程实验室6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1家,牵头或参与立项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8家,高校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东翼沿海经济带城市重要发展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汕头市的改革发展。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即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发展新格局,这赋予了新时代汕头市新的发展定位。李希书记在汕头调研指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特区提出的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特区优势、区位优势、侨乡优势,乘势而上、奋起直追,把汕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2019年1月,马兴瑞省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支持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建设,建设好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壮大汕潮揭城市群,在粤东粤西沿海集中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汕头进一步焕发特区活力。近期,省发展改革委正根据省政府推进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部署,就《关于支持汕头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若干意见》征求省直部门意见,其中在推动汕头经济特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沿海经济带东翼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大力度的改革举措。这些支持政策的出台,必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东翼沿海经济带城市重要发展极。另外,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汕头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为加快提升粤东地区高校发展水平,2015年将汕头大学列入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2015年至2017年3年期间,省财政投入3亿元专门支持该校建设高水平学科。为加快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省政府与汕头市共同投入30多亿元推动学校的建设,并于2016年12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办学,2017年正式招生。2018年底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并结合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全部列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省教育厅还积极支持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开展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特色优势,支持学校在环保、能源、人类健康等领域的建设,支持学校参与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建设工作并依托现有条件建设跨学科的科研平台。建校3年多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参与练江治理、澄海玩具产业升级换代,汕头创新驱动战略规划等地方关键领域的工作,联手汕头龙湖区政府、华润集团三方共建新经济创新基地,打造植入以色列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元素的高端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东翼沿海经济带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机遇,充分发挥双区驱动效应,进一步推动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是继续完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启动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跨区域科研合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鼓励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我省科技计划,促进我省产业资源、市场优势、创新环境与港澳地区的基础研究、金融信息等优势有机融合。实施粤港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粤澳科技研发合作联合资助计划。

二是不断强化湾区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研究谋划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布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汇聚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是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积极支持港深创新科技园建设,重点聚焦突破制约开放创新与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港深创新科技园及各类创新载体因地制宜设计改革试验任务,打造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跨境合作平台,成为深化港澳与内地合作的改革试验田,促使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孵化基地,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大湾区设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支持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基地或研发机构,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四是加快推进汕头市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鼓励和支持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紧密对接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提升办学水平,争创“一流”。特别要充分发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在生物化工、电子信息、医学和建筑等一流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和产学研作用,推动石化及化工、生物医药、高端电子信息等重大科技产业项目落户汕头,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先行示范区高水平协同发展,使汕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为支撑粤东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0年6月4日

(联系人及电话:钟振原,020-3762804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科技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