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本厅工作 > 科研学位
  • 字体大小:
广州医学院贯彻落实省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学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
发布日期: 2012-07-16 02:59:47
浏览次数:
- 来源: 中国足球彩票
    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会议暨成果展于5月22日至28日在广州大学城召开,我校冉丕鑫书记、王新华校长、张雅洁副校长、钟南山院士及科研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学校立即召开班子会议、干部会议及科研骨干会议,层层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讨论,研究和谋划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重点工作,力求把省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落实在我校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上。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2012年5月22日至28日在广州大学城召开了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会议暨成果展,省委书记汪洋、省长朱小丹,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这是我省以“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命名召开的最高规格、最大范围的会议。领导们的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学科建设和自主创新对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高校今后的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高屋建瓴、指导性强。
    1、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科建设是承载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的平台,是学校的基础建设也是科技创新的依托。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或突破,社会进步,无一不是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特色和创新的学科,要实现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是不可能的。作为地方院校,要抓学科建设不动摇,要瞄准若干重点学科,集中资源,着力培育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并以重点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学校学科整体水平。
    2、创新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大学与区域发展存在着共生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也只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成效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高校要按照汪书记所要求的“学科建设应该为老百姓服务,自主创新的成果应该让老百姓受惠,人才培养应该结合实际应用的需要”,一方面明晰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有何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出比较优势,突出自己的特点,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建设在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独树一帜,使科技创新更有效地促进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互利互赢,增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的贡献度。
    3、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队伍,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也是人才队伍。没有人,没有队伍,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组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群体,要想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大学之大在大师”,这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985”也好,“211”也好,关键是人才,我们跟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差距就在于我们缺乏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要增强人才意识,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探索组织以学科群和专业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作体系,在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环境、氛围和机制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保证
    创新源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成功在于团队的密切合作。科技自主创新既需要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和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基地环境,也需要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良好、宽松、和谐、以及学术活跃、自由的氛围,更离不开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机制和体制以及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的保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良性的业绩贡献激励机制和平庸无为的制约机制,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二)结合实际,扎实抓好贯彻落实系列活动
    1、及时召开会议传达
    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会议暨成果展结束后,学校王新华校长即在班子会议上作了传达。5月23日下午、5月26日下午,学校先后召开管理干部会议和科研骨干会议,传达会议精神、解读 “2011计划”,进行学习和研讨。 6月19日,为了帮助广大教职工更好地理解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等教育工作特别是学科建设与自主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进一步转变观念,王新华校长为全校教职员工作了一场题为“青蒿素的成功研制与协同创新”的专题辅导报告,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提高了大家的认识,为学校进一步抓好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广泛宣传讲话精神
    为充分发挥转变思想观念在教育改革中的先导作用,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橱窗、教职工大会等途径广泛宣传、深入进行思想动员,使大家充分认识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重大意义,明确“2011计划”的内容和要求。在学校形成了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规划蓝图,统筹推进 “2011计划”
    1、成立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会议结束后,为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2011计划”的实施,我校立即成立了以冉丕鑫书记和王新华校长为组长的广州医学院“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挂靠科研处,主管科研的张雅洁副校长任组长,负责规划设计、项目遴选、实施管理等工作。
    2、积极筹划,迅速启动
    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是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2011计划”的核心内容。学校积极部署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充分分析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制定协同创新计划,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鼓励有协同创新基础的呼吸呼吸内科国家重点学科申请国家级协同创新计划项目,并着手准备申报材料,鼓励在全省有影响的学科、团队、平台积极准备参与即将启动的省级协同创新计划项目。
    (四)召开学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为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我校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创新能力,学校已确定将于2012年9月召开全校性的学科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以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协同创新联合体的构建为重点的学科建设工作,力争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上取得有效进展。
    二、学校在学科建设及自主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一五”期间,学校始终不断解放思想,敢想敢干,通过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工作,学科整体实力得到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地方院校的“第一”,走出了一条学科和科技强校之路,为“十二五”创建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校在学科建设及自主创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为:
    (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不多
    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仅国家级重点学科内科学1个,省级重点学科以重点扶持学科为主且集中分布在医学门类,这些学科与内科学实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优秀科技人才不足
    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学术大师、科研领军人物极少。人才是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十一五”我校科技队伍虽然得到了壮大,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但缺少长江学者、杰青这样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没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的创新团队。
    (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数量成为制约学校科研总量跃上一个新台阶的“瓶颈”,对于重大科研项目有竞争优势的团队不多,学校的潜力挖掘也不够。
    (四)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不足
    由于政策导向不够,部分科技人员存在重项目申报、轻成果总结的现象,开展科研工作,为评职称,止步于公开发表论文,优秀科研成果特别是标志性成果的培育不够,许多科研成果的价值未能实现效用最大化,也间接弱化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
    (五)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许多学科的国际合作基本停留在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互访层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科研、平台共建还较少,学校层面牵头的科研合作不多,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还尚未形成规模。
    三、未来学校推进学科建设及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依据,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为指导思想,根据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目标,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改革和平台构建为重点,以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为目标,突出自主创新,加强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力争以科技创新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建设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二)工作思路
    1、推进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多学科协作、临床与基础有机结合是医学科研的必由之路。学校将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增强人才、学科、科研三者之间的互动,大力探索校校、校所、校企、校地和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在相关领域的优势,积极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省“2011”计划行列,提升创新能力,支撑学校又快又好发展。
    2、深化改革,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强和推进自主创新,首先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为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要系统推进内部人事分配制度、人员考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
    3.巩固重点学科优势,带动学科整体发展
    总结优势学科发展经验,支持优势学科做大做强,保障目前我校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力争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进入下一轮建设范围,发挥各级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培植1-2具有较高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学科群,为打造具有广医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品牌专业提供坚强的支撑。
    4.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
    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引进、培养、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完善聘用和校内分配办法,营造优良和谐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成长的人文环境。以学科发展平台、基地为依托,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高水平创新团队为重点,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硬引进”和“软引进”力度、推进“千百十工程”建设、增加对学科骨干国外进修、访问学者的资助等措施,优化队伍结构、丰富人才资源,力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均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若干 “千百十工程”校级以上培养对象充实到学科队伍,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造就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5.巩固提高,大力构筑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支撑平台建设和运行原则,完善科研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扩大开放与共享,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益和对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研的支持作用;
    依据现有基础、优势以及国家、省、市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遴选校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在较短时间里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与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相适应的国家、省、市、校四级重点实验室体系,使各级重点实验室成为高水平、开放式的学科发展集成平台,在汇聚创新团队、培养创新人才、争取重大课题、产出高水平成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完善产学研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坚持“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方针,研究出台鼓励、扶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外科技服务的配套政策,规范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活动,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以建立呼吸疾病国家工程中心为契机,完善我校产学研转化平台,拓展与企业沟通机制,建立更广泛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学研联动,培育一批能把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技骨干和团队,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并举,增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的科技贡献度。
    7.完善科研学术交流机制,形成双向互动的交流合作局面
    完善学术沙龙活动制度,建立学科群、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人员之间定期化、经常化、制度化的学术交流。积极邀请境内外专家来校进行科研学术交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面向海外公开招聘学术带头人。积极支持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通过加强交流,不断提高我校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