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本厅工作 > 教育杂志
  • 字体大小:
共谋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布日期: 2018-08-22 11:13:29
浏览次数:
- 来源: 中国足球彩票

策划语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大有可为。在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300多名参会者围绕“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共谋教育适应、支撑和引领湾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计,共绘湾区教育 协同创新发展蓝图。
    本届峰会设有2场综合论坛,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教育3场分论坛;有50人发表主旨演讲和主题演讲,近60名参会者与主题演讲嘉宾对话,汇集论文74篇;超过40万人通过网络直播参与互动交流,形成了可供借鉴参考的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领域环节和举措办法。
    为立体、深入地向读者呈现峰会的亮点和研讨成果,本刊特别策划了“共谋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专题报道。

——《广东教育》(综合版)编辑部



把大湾区教育办成世界一流教育
——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召开
文/《广东教育》(综合版)记者    韦英哲


    7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足球彩票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召开。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永吉,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田露露,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中国足球彩票副厅长邢锋、朱超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靳昕,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教育一处处长何金晖等,与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论文作者代表、行业企业负责人,围绕“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开展交流研讨。朱超华主持峰会开幕式。
    本届峰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进一步提升,逾40万网友关注峰会直播、参与交流互动。
    着力解决湾区教育的政策障碍
    徐永吉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拥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聚集世界知名高校和领先学科,具有基础扎实、类型多样、国际化独特的优势。当前,粤港澳面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的宝贵机遇。近年来,在粤港澳三地的支持和配合下,教育部出台更多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就读、就业、生活的举措,组织更多港澳师生到内地参访交流,扩大姊妹学校、内地招生计划、联合实验室等全方位分层次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合作办学。
    徐永吉强调,今后将围绕大湾区社情民意,继续在扩大基础教育交流、深化高等教育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大力气,务求创新科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取得新成绩,着力解决合作办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师资交流、学历学位互认等政策性障碍,切实把大湾区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教育。
    集聚各方力量和资源高位推进
    邢锋在主旨演讲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事关国家及湾区发展整体战略,需要集聚各方力量和资源高位推进,更需要三地紧密协同、务实合作,积极探索三地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惠及湾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福祉增长。
    邢锋表示,推进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需要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前沿;需要夯实湾区基础教育根基,打造全球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基地;需要打造湾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新高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建设更具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能力水平;需要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徐永吉

 邢锋

 

 

专家学者热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文/《广东教育》(综合版) 韦英哲 实习记者 陈术娃


    机遇、协同、创新、共享、跨界、多元化、国际化……仲夏时节,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议题热火朝天。本届峰会综合论坛上,大家一致认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必须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区域性教育发展示范区。
    突破:推动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高等学校180多所,在全球排名前50名、70名的高校分别有4所、5所,而广东高等教育体量庞大,拥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应该说当前三地高等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峰会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关键推动力。
    汪明认为,三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围绕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来统筹布局。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形成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推进。同时要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原则,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破,要完善制度保障,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办学、教师学生流动、实验室开放合用等。“涉及办学、招生、资格互认、学分互认、科研经费使用、人员往来等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角度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创新驱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导因素。”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认为,湾区最典型的特征是创新,因此,教育要为湾区的定位服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分数挂帅转向创新为王。
    合作:共建共享教育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是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聚集地。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国川认为,加快发展湾区职业教育,要对标国家教学标准,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紧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发展需求。尤其是要优化专业结构,使每所学校形成独特的专业群。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完善协调、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发展、健全测评、公众参与等机制。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靳昕介绍了近几年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与尝试,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深度合作、携手创新发展提供了参照。
    机遇:教育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握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香港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建议,应该为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和教育领域素质整体提升、促进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服务。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建立更多共同政策便利和共同标准,比如货币、税制、人员往来、资金及资讯流通等。
    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教授罗厚辉结合自身的生活和研究经历,提出了大湾区教育体制可以多元化的构想,“内地民办或公办学校可以在香港、澳门办学,港澳不同团体也可以在大湾区办学”。

峰会现场

协同创新发展,探索高等教育合作路径
文/《广东教育》(综合版)记者    钟嘉仪


    本届峰会高等教育分论坛上,共有13位嘉宾作了主题研讨,围绕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融合,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未来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驱动、支撑作用等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为促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启示。
    愿景:大湾区高等教育互利合作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学界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要集群发展、融合发展,甚至是一体化发展,有现场嘉宾提出疑问,究竟这三个发展方式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中国足球彩票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表示,这三个发展模式是不同的。集群发展相当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目前中央的提法是互利合作;而香港高等教育和广东高等教育更不可能实现一体化,现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集群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则提出融合发展内涵。他认为,融合发展意味着大湾区各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将从以往“合作发展”(着眼于区域各主体自身利益目标、以取长补短为特征的共同发展),向“融合发展”(着眼于与区域群体、以优势互补为特征的一体化发展)转变。对此,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许长青进一步认为,融合发展可能更多还是包含着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高度进入到新的阶段,应该呈现出交互性、主动性、开放性、共治性等特点,不仅仅表现为具体的合作模式,而且表现为认知、情感、态度、倾向等社会心理特征的融为一体。
   郑文认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目标首先就是服务发展;第二是通过大湾区城市群的高等教育合作,建设世界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第三是将珠三角建设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中心;第四是凝聚人心,传承文化,增进三地的思想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意识。
    困境: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和多元化差异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很多专家喜欢把它和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所构成。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虹表示,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差异可能使粤港澳大湾区在任何一项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且复杂很多。
    “一种系统性障碍,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障碍。” 许长青认为,粤港澳三地除了国家主权的一致性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不同,还有文化与价值障碍包括在内。 
    郑文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广东方面存在治理模式落后,治理水平较低;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缺乏国际知名高校;师资队伍、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国际化发展程度低;学术评价等问题。港澳方面存在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和高新技术产业能力不强;香港高校生源水平有待提高,澳门高校生源不足;高校发展空间不足;高校办学经费尤其是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
    路径:建立良性平台健全协调机制
    卢晓中表示,首先是在顶层设计方面,在政策法规方面,应该有高等教育专项规划。再就是运行平台方面,建立各类融合发展平台,特别是建立项目驱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方面,建立项目运行的监管、激励、风险等保障机制。综合设计总体战略,建立和健全协调机制,适度下放管理权限等,建立良性的运行平台,这些都尤为重要。
    郑文认为,一是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二是扩大学生交流,三是合作举办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四是开展科研和平台建设合作,五是一些重点关键领域的合作,六是引进香港的教育服务。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劳汉生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软实力”构建路径包括培育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文化体系、借鉴以色列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人才引育机制、推动大学集聚与研究集聚、在湾区大学群中建设电影艺术中心和科学艺术中心等。
    针对粤港澳三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不足,以及通过科技创新、高水平科技创新整合到一起的巨型企业比较少的现状,姜虹建议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系主任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吴逊认为,要在高校中建立开放型创新的科创平台,培育创新人才,利用跨学科的优势通过专项研究实现突破。 
    粤港澳高等教育要深度合作,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崴强调要建立基于学习结果的学分累计与转换体系,建立粤港澳高等教育资历框架。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副院长甄勇表示,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对人的培养、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过程中探讨新的教育模式——书院教育。

 

高等教育分论坛 

产教深度融合,打造职业教育优质品牌
文/《广东教育》(综合版)记者    朱守锂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大湾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打造职业教育优质品牌,成为本届峰会职业教育和培训分论坛中专家探讨的热点。
    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机构,使之适应乃至引领产业发展,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指出,应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新工科建设,同时要推进专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品牌化建设。
    专业的调整和优化,需要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理念指导。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陈伟进行了学术层面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融合应是指向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的融合,而职业教育是围绕“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生老病死”的教育,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的设置和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多方参与,在物力、人力、财力和智力方面,给予参考和建议。“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过程,因此,应本着专业对接产业的思路,科学设置专业、调整优化产业。”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表示,专业设置或专业动态调整中最基础的是“进行社会调查”,但仅凭高职院校的财力、人力的配备难以实现这一庞大的工程,因此,应建立大湾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专业而不带强制性的建议。
    专业的建设和定位,最终需要依托学校的具体执行和科学落实。作为一线的学校代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湧认为,专业内涵建设有两个目标定位,一是基于产业主流技术的定位,二是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这两个定位,决定构建投资平台,共享政府、企业的教育资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马晓明提供了具体的案例:深职院有80%的专业围绕深圳市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设置,特别侧重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因为这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最发达的产业,也是学校从人才培养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产业。
    细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职业培训是解决劳动力供给侧和现代产业需求侧之间结构性失衡问题的一剂良方,通过赋予社会劳动力新的职业技能,能够有效解决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新需求,这将为大湾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在职前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培养和输出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李海东认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作用,对接大湾区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大规模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戴青云提出产教融合是创新链、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产业工人将被机器人倒逼得不断向上转移,因此,人才供给侧需要不断改革。
    在职后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承担着重大的使命,为促进和发展职业培训不断补充着新鲜血液。孙诚认为,对职业院校来说,开展职工培训有助于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促进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院)长刘文清提出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培训,要联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终身学习体系,面向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大系统、大平台、大枢纽、大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在大湾区内共建共治共享。
    深化:开放合作实现共赢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承载着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功能,也是国家借助粤港澳国际窗口实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探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认为,开放合作,是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寻求粤港湾区内职业教育更广泛的交流合作。二是职业院校要大量吸收高素质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三是职业教育要成为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枢纽,构建“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平台。
    多方合作,资源聚集,能为职业教育厚植创新发展的土壤。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乃华认为,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依靠创新,构建政府、市场、产业、高校、金融多种要素融聚的“造血”式集成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用相互支撑、相互拉动、相互激励、竞相发展的创新模式。
    深化开放,扩大格局,能为职业教育打开持续发展的视野。香港职业训练局语文中心主管邱小燕从职业训练到专才教育,详尽介绍了香港的职业教育。她认为,构建大湾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应建立一套粤港澳大湾区互认的资历架构:在职业标准及资历认可方面深化交流与合作,包括开发与完善《能力标准说明》,探讨互容与互认的可行性。

 

职业教育和培训分论坛

 

突破边界束缚,释放基础教育发展潜能
文/《广东教育》(综合版)记者  韦英哲 实习记者 郑玫涵


    变革思想观念、加强政府合作、打开边界释放潜能……在本届峰会基础教育分论坛上,13名嘉宾围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各抒己见。基础教育不均衡、如何融合发展等成为现场互动的热点话题。
    发力:打破边界实现跨课跨校融合
   “湾区的教育发展要经历合作、协调、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形成新的区域教育发展生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认为,推进湾区教育发展,首先要变革思想观念,要把湾区的概念融合到每一个城市的制度建设中。同时,要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比如设立湾区教育合作委员会,各城市设立湾区教育合作办公室。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要打开边界释放潜能。”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李臣认为,尽管学校课程是有边界的,但粤港澳大湾区有湾有海的自然特性,更有开放的基因,要努力打开基础教育内外部的边界,实现基础教育跨课、跨校、跨境的融合。他建议,湾区内要联动培养教师队伍,推动基础教育培训课、学术知识共享。
    着力:培养湾区科技创新人才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我们要培养怎样的科技创新人才?”广东实验中学校长全汉炎首先抛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科技创新人才应具有四组核心素养: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建议,要在粤港澳基础教育“创新生态系统”中培养高中科技创新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提出,人文价值链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元素之一,为大湾区的合作提供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他认为,百年华附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一脉相承,两者都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气质。因此,在大湾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华附有不少经验可以分享给同行,比如野外拓展活动、人工智能特色实验室、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华附国际部的国外课程等。
    此外,就湾区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教育,香港教育大学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副教授张侨平介绍了香港的经验;香港粉岭救恩书院高级学校发展主任黄华骏和他的团队探索了自主学习学校的做法;香港东华三院前学务主任陈兆铿介绍了如何运用全港性系统评估数据促进学与教;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禹飚介绍了南海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
    合力:寻找教育融合的共同气质
    现场互动时,有一名教师提问:“湾区内学校差异很大,如何达成教育融合的目标?”这一问题引起台上嘉宾热议。
    姚训琪说:“大湾区教育融合,不是要消除差异,也不是追求办学条件、师资都一样,应该是寻找一些共同的气质,在各自办学的历史和条件基础上去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因材施教是最大的公平。”全汉炎认为,教育公平的背后要因人而异,中学教育不能一刀切,而要提倡个性化、精准化教育。他希望进一步辐射、推广省实的优质资源和办学经验。 
    黄华骏说:“要欣赏差异,只有懂得欣赏差异以后,才能有不同的学校去服务不同的学生,才不会有学生被遗弃。同样,教师之间也有差异,在香港我们也通过不同的学习圈,组织教师互相分享教学技巧和教学资源。”
    张侨平接着说:“学校之间也有这样的差异性,所以在香港形成一个教师的共同体,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抱团,教师有交流、合作的机会,在某些资源上实现共享。”他认为,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可以借助网上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一些好学校的成功案例分享给偏远地区的学校。

 

基础教育分论坛

推动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支撑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文/《广东教育》(综合版)记者 韦英哲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在峰会闭幕式上表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对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和深远战略意义。围绕峰会的主题、成效、影响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汤贞敏。
    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亟需突破创新
    记  者:请您谈谈今年峰会主题的背景和原因。
    汤贞敏: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以“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为主题,契合了党的十九大关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决策部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及区域经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程度不断加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及区域人才、智力、科技等要素必定高度聚集和深度融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指示广东“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是党和国家立足国际产业调整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
    新世纪以来,广东大力实施科教兴粤、人才强省战略,走出一条广东特色教育发展路子;香港和澳门构建了国际化程度高、具有较强实力的教育体系。三地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空间和领域逐渐拓展、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三地教育交流合作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亟需突破和创新,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共建共享平台亟需建立和健全,广度深度和层次水平亟需拓展和提升,支撑湾区建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亟需强化和提高。必须在中央政府支持和指导下,加强研究,集中智慧,推动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支撑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围绕峰会主题达成四点共识
    记  者:本届峰会有哪些变化和收获?
    汤贞敏:本届峰会上,专家学者对推动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打造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国际教育示范区积极建言献策,取得了丰硕成果。与前五届峰会相比,本届峰会最大的不同在于首次邀请来自香港、澳门的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嘉宾代表共襄盛举,使峰会通过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峰会主题展开讨论,达成了四点基本共识。
    第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对于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现实作用和深远战略意义。粤港澳区域毗邻、习俗相同、发展相依,是我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持续推动湾区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共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育体系作根本支撑。要在“一国两制”和中央政府支持下,以更高历史站位、更远战略眼光、更广国际视野、更实行动举措,推动湾区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国际一流湾区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第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应当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标世界一流。大家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应当立足湾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长远谋划、整体布局,重点突破、分步推进,既要不断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对标世界一流,构建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逐步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
    第三,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亟需构建教育集群发展共同体。可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构建湾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二是构建湾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三是构建湾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四是构建湾区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必须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大家认为,粤港澳三地有着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法律、不同的运作方式,要实现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必须在“一国两制”框架和中央政府领导下,加强思想观念创新、统筹协调创新、法律政策创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湾区教育生态系统。
    峰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记  者:峰会对我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南方教育高地有什么积极作用?
    汤贞敏:历届峰会都围绕着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和南方教育高地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新”“深”三个方面。 
   “高”指的是高屋建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为我们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南和基本遵循。每届峰会以高规格召开,邀请许多高层次教育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对话,使我们从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将加快教育现代化融入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中去,融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去。
    “新”指的是万象更新。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样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变化与新矛盾的出现,都需要我们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每届峰会探讨的话题实际上都离不开一个“新”字。进入新时代,围绕着力加快广东教育现代化、建设南方教育高地,面临这些新问题,我们必须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运用新思维、推出新举措,正如今年峰会主题所说的“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深”指的是深中肯綮。每届峰会都围绕广东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焦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分析深刻、成果丰硕。一方面,使我们深化了对教育现代化内涵、特征、外延等的研究与理解。另一方面,使我们加深了对广东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短板及其应对策略的认识。从目前广东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看,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亟需深入思考、深刻变革,破解阻碍粤港澳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也为加快广东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先进经验。
    峰会不只属于广东和主办者
    记  者:您对峰会的未来有什么展望?
    汤贞敏:广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汇聚各方面正能量谋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办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本身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具体表现。
    进入新时代,我们会在成功举办六届峰会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展望未来,我们对继续办好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充满信心。我们期待着把这个学术峰会打造成为国内外教育思想和智慧交汇的重要平台、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思想新举措的策源地。
    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发起和举办,但它不只属于广东、不只属于主办者,而是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全国乃至世界,属于来自五湖四海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

峰会现场


汤贞敏在闭幕式上讲话

 

?观察?
新型一流教育智库的责任担当
文/《广东教育》(综合版)记者    韦英哲


    每年一届的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至今已经走过六个年头。每届峰会上的激烈讨论和观点碰撞,为教育前行提供了新的理论认识、展现了新的发展思路、贡献了新的精神动力。
    搭建开放交流平台,发出教育领域声音
    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是由中国足球彩票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非营利性、开放、定期召开的教育高端学术会议。
    举办峰会,旨在助推与国内外知名教育研究机构和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导舆论,在全省营造浓厚的教育研究氛围,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中国南方教育智库。
    从第一届峰会主题“公平、质量、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到今年峰会的主题“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历届峰会主题紧贴时代脉搏,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这一热点话题。
    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助推湾区教育合作
    2018年,借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所带来的东风,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把焦点集中在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上。
    助推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教育智库责无旁贷。
    一方面,大湾区发展战略为教育体系机制创新提供了机遇,为湾区教育合作、资源共享提供了空间,也为湾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教育智库也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教育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需要依靠智库的力量来解决。
    峰会的成功举办,为国家和大湾区三地政府教育政策改进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大家倡议,建立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湾区教育智库作用,研究提出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编制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完善湾区教育联盟系统,深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紧密合作,建立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和学分学历互认联动机制,等等。
    打造一流教育智库,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明确要求。作为教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智库在教育治理与合作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提炼出“四个新”“四个真”的基本要求。一是提倡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新境界,坚持“政治导向”,推动“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有“真创新”。二是强调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新思维,突出“问题导向”,促进“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抓“真问题”。三是探索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新模式,注意“组织导向”,引领“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做“真研究”。四是做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新贡献,抓好“成果导向”,确保“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成果“真管用”。
    本届峰会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查吉德提出教育智库的五个定位,即服务决策的智囊团、理论创新的策源地、质量提升的发动机、教学改革的实验田、教育舆论的引领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霓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智库定位与发展战略。
    未来,我们要立足湾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打造一批新型一流教育智库。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投身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研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奋力跻身世界一流。

 

峰会闭幕式现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