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本厅工作 > 教育研究
  • 字体大小: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教育行动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8-11-14 10:36:32
浏览次数:
- 来源: 中国足球彩票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其中要求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支撑。为此,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充分发挥教育支撑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精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农村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发展态势。但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相比,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讲话精神相比,“三农”问题仍然是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与重大缺陷。因此,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分步推进,持续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靠人才、靠科技,归根结底靠教育。首先,乡村教育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把乡村教育办好,全面提升乡村人口综合素质,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义。其次,教育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智力、科技支撑,是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不二法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必须义不容辞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农村农业人才队伍,特别要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涉农高校、职业院校的智力优势,加快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在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乡村环境整治与资源开发利用论证、乡村种植养殖业改良与优良品种培育、“三农”制度与政策变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弘扬新文明新风尚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同时,广泛深入开展农村农业人才培训,用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武装乡村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为充分发挥教育支撑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幼儿园)。一是扩大乡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一批乡村公办幼儿园,优先将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后的富余教育资源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应举办规范化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不足4000人的行政村应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二是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幼儿园)结构布局。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划、常住人口规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相关因素,科学编制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规划,处理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与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三是加强乡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生源有保障的乡镇或较大的行政村设置寄宿制学校,扩大寄宿制学位供给总量,满足学生寄宿需求。按标准化要求建好学生宿舍、食堂,配齐生活设施设备,努力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四是办好必要保留和恢复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对地处偏远、生活人口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段小规模学校,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积极探索小规模学校的常规态势和办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五是加强乡村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利用信息化教学和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二)关心每一名乡村教师。一是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和公费定向培养粤东西北中小学教师政策,加快补充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和乡村幼儿园教师。二是优化教师编制管理,对乡村边远地区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学、教学点,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灵活调整教师任用机制,通过转岗或全科培训,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富余学科教师充实到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学一线。三是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城镇学校教师支教等途径和方式,推动城乡教师交流,鼓励师范院校学生到乡村学校(幼儿园)实习,鼓励乡村志愿支教活动。四是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建立激励和荣誉制度。深入实施山区和乡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突出差别化补助,越往基层、越边远、越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同时创新乡村学校教师住房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予以表彰奖励,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五是积极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建立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支持各地有效整合市、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当地教学研究资源,实施乡村学校(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培训工程和教学、教研支援工程,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互联网+”教育方式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难题。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对乡村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给予学费支持。

(三)关爱每一个乡村儿童。一是加强对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和保护。建立普查和结对帮扶乡村留守儿童制度,以及乡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及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形成乡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二是落实乡村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乡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纳入教育资助范围。深入实施乡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和乡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四)健全现代农业教育体系。一是对接农业全产业链,树立现代“大农业教育观”。现代农业教育要突破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门类,学科、专业设置要将农业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产业链条,扩大到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充分助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二是扩大涉农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规模,在涉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开展五年一贯制招生培养改革试点,扩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对口录取涉农专业中职学生比例,实现农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涉农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统筹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打造融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四位一体”的县级职教中心,与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职院校将社区学院布局到中心镇。以涉农高职院校为龙头,以县职教中心和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为支撑,镇村成人文化学校为网点,形成覆盖全省、服务现代农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乡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围绕广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各地富民兴村产业,在人口规模较大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乡镇建好一批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四是支持开放大学等将网络教育资源向乡村、农户延伸,丰富完善农科教云平台,发挥信息化促进粤东西北乡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撑引领作用。五是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特别是涉农高校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相关学科专业创新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支撑作用。

(五)加大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切实重视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树立涉农专业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理想信念,公费定向培养粤东西北涉农专业学生,并补助生活费。二是扩大涉农本科高校与涉农高职院校协同培养涉农专业人才的比例,实现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涉农人才。三是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加快扩大涉农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特别是涉农专业中职、高职、本科招生培养规模,以及涉农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教育经费及相关资源向涉农院校涉农专业倾斜。四是设立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实施乡村干部培养培训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程、青壮年农民培训工程,继续在农业、林业、海洋、供销等涉农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县域职业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乡镇规划师、农业技术员培养。五是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形成制度与政策保障体系,确保乡村能吸引、留住涉农专业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六)加强高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着力完善高校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支持方式,依托省级协同创新平台,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专业团队参加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咨询论证、种植养殖业改良与优良品种培育、“三农”制度与政策变革等。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高校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利益挂钩机制。设立省级乡村振兴科技进步奖,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传承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乡村学校传播知识、塑造灵魂、重振乡村文化的重要功能,积极开展面向乡村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人员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挖掘乡村发展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引导乡村人口移风易俗,弘扬新文明新风尚。充分发挥乡村社区教育文化中心作用,促进学习型乡村建设,提高乡村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设立省级服务“三农”突出贡献奖,一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服务“三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都应受到表彰和奖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