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本厅工作 > 本厅综合工作
  • 字体大小:
深圳惠州中山:教育“争先”立潮头
发布日期: 2013-11-05 14:38:18
浏览次数:
- 来源: 中国足球彩票

  编者按:10月31日,我省在惠州市召开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现场会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工作推进会,深圳、惠州、中山等市就本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工作作了经验介绍,现将三市的发言材料刊出,以飧读者。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做贡献

  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和“试验田”,过去30多年,深圳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人坚持把教育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基础和前提,坚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2012年底首批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专家组督导验收。现将我市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全面落实教育战略地位

  一是以先进理念和科学规划引领教育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深圳未来”,先后制定实施《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政策性文件,明确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将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3项试点任务,全市首批规划10项改革试验、63项具体改革项目,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先后颁布成人教育管理条例、教育督导条例等一批法规,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

  二是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和人才保障。全市教育经费较好做到“三个增长”,2012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266.9亿元,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将选用高层次教师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孔雀计划”,推行“教师海外培训计划”,10年来先后选派31批教师赴英、美等国进行培训,建立名校长、名教师及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工作室成员合计超过700人。

  二、追求教育公平服务均等,力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高标准保障外来工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学生免试就近入读公办学校,并对就读民办学校的非深户籍学生给予补助。全市义务教育阶段70%以上、公办学校55%以上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子女,较好地解决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本市户籍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全面实施生均拨款制度,大力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100%公办学校、89.8%民办学校达到省规范化学校标准。以质量均衡为重点,全市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大力推进“百校扶百校”和“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对全市各区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发展性办学水平评估。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民办学校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优质规范民办学校奖励等三大新政,有力推进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加快建设“深圳教育云”,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公办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课室,全市5个区成为广东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

  三、健全国民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优质发展。积极推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保教质量较好的普惠幼儿园建设,全市现有普惠性幼儿园达174所,基本覆盖所有街道。实施儿童健康成长计划,投入3.5亿元对在园儿童进行补贴,超过20万儿童受益。大力推进幼儿园规范化、优质化发展,全市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94%以上,省一级幼儿园106所,占全省四分之一。

  二是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积极建设学术高中、科学高中、人文高中、国际高中等特色高中,大力引进A Level国际高中课程,9所普高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目前,全市达到评估年限的普通高中已全部建成广东省一级学校,75%的公办普通高中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三是创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组建2所由政府统筹、职业院校与行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促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形成影响全国的“宝安职教模式”。开展中高职5年制对口招生和“中职—电大直通车”试点,深职院与深圳大学合招职业教育本科生,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衔接贯通取得突破。

  四是高等教育探索跨越发展新路子。优化城市高等教育体系,明确各高校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加快新建高校,近3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正式招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筹建,争取明年招生,10所特色学院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圳大学、大学城等各高校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汪洋同志在广东省委书记任上曾批示: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珠三角核心城市学习。

  五是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成立深圳学习型城市指导服务中心,开通深圳终身学习网,推进全民素质提升计划,基本建立一个社区一所社区学校的教育网络,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全民阅读平台,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优秀组织城市,6个行政区均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今年10月,深圳被联合国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我市有以下体会:第一,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是关键,不能急功近利,要以过程为重,创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二,正确的教育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要树立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观念,实现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国际化、全民化和信息化;第三,改革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源泉,要重视系统设计和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我市虽然首批通过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但今后的路还更长。我市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兄弟地区先进经验,努力把深圳教育办得更好,为我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做出应有贡献:一是要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打造城市自主创新的集聚地;二是均衡优质发展基础教育,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做贡献;三是公益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五是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构建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格局;六是创建深圳教育云,助推教育现代化;七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建设教育国际化先锋城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继续坚持教育优先,深化教育公平,坚持改革创新,打造教育的“深圳质量”,为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进教育现代化  办人民满意教育

  惠州市人民政府

  崇文重教是惠州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教育放在社会和民生建设的首位,以强化教育的基础性、公平性、优质性和系统性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2所.在校学生(含幼儿园、高校)101.7万人,专任教师( 含高校)5.24万人。在2010年创建成省教育强市、并成为全省唯一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试点市后,20I2年叉实现了“镇镇皆教育强镇”的目标,并启动了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目前,惠阳区已完成省督导验收,惠城、大亚湾和仲恺3个区有望在年底前接受省督导验收,其他3个县正在加紧落实基础工作,计划明、后年全部通过省督导验收。工作中,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教育的基础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首要战略和基础工程,摆在优先发展位置。

  一是努力做好“六个优先”。也就是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确保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是加强领导和引导。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机制和相关工作机构,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为“争先”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

  三是切实保障教育投入。2010.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年均增长27.2%。今年,市本级新增财力投入民生的比重由70%提高到75%,其中40%用于教育。市财政安排年度“争先”奖励资金4000万元。

  二、强化教育的公平性,坚持教育均衡发展

  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试点市,重点进行了三方面探索:

  一是坚持底线均衡。以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办学条件基本保障等“三对等—保障”为重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521所公办学校全部建成规范化学校,全部通过教学水平评估,基本实现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我市也在今年被省推荐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试点项目转示范项目。

  二是坚持城乡联动。以“六支援”为内容、“三联动”为载体,实施“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362所农村学校和409所城市学校结成对子,覆盖所有农村薄弱学校。同时,实行城乡师资“刚性流动”和农村部分学科教师“县(镇)管校用”的巡教制度,确保了城乡联动所需的师资力量。

  三是坚持机会均等。对异地务工人员随迁的23万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学位供给率达100%.58. 4%的入读公办学校,并以电子教育券形式对入读民办学校学生给予直接补助。市直高中实行“阳光招生”,省—级和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

  三、强化教育的优质性.坚持教育内涵发展

  创新“四大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创新工资保障机制。市、县(区)两级财政投入3.2亿元茌全省率先实施教师工资待遇“两持平一鼓励”政策。实行边远山区农村教师特殊津贴,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二是创新师资管理机制。坚持阳光招录.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计划”,筹集1000万元专款培养教育领军人物。

  三是创新学校管理机制。2011年9月起,在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开展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去年9月推广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构建“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架构。并在市直5所学校试行学校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

  四是创新素质教育机制。在学校教育模式上,构建了“校园文化、心理健康、品行养成、健康成长”四大教育体系,建立了“课堂育德、实训育德、活动育德”三大平台,同时,开展生本教育实验,推进特色办学,实现了“十德”养成规范化、实践教育多元化、人生规划个性化。2012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四、强化教育的系统性,坚持教育协调发展

  以“普惠化、优质化、集约化”为发展方向,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一是学前教育向普惠化发展。近三年共建成25所村级幼儿园,提前一年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幼儿入园率达到96%。从去年秋季起,对入读符合普惠性收费标准幼儿园的儿童,给予每生每年400元的资助。

  二是高中教育向优质化发展。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3所、“省市一级高中”22所,普通高中优质学位数达97%。整合职教资源,建设中职新城。建成国家重点中职学校9所、省重点中职学校6所,省重点建设专业15个,中职学生就业率超过98%:在校生普职比达45:55。

  三是高等教育向集约化发展。投资17 5亿元新建了惠州技师学院、惠州卫生高级职业技术学院。惠州经济学院获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惠州学院现有在校生2 5万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各位领导,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惠州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将按照省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今天的会议精神,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市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争先”工作,力争使我市教育现代化与经济发展同步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

  附:缩略词语注解

  1.010—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年均增长,其 中2010、20I1、2012年分别增长26.4%、28.04%和27. 2%。

  2.“六支援”包括:支援先进办学理念、支援优质师资队伍、支援实用的教研成果、支援必要的教学设备、支援救育信息技术、支援劳动技能培训。

  3.“三联动”包括: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

  4.“两持平一鼓励”: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基本持平,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务员基本持平,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全力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不断增强和美中山人民福祉

  中山市人民政府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刻认识,积极响应“创先”号召

  2005年,中山市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市”之后,中山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按此思路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2010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将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期间引领中山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旗帜,要求全市上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水平。2012年5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吹响广东“创强争先建高地”的号角后,我市积极响应,迅速召开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动员大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深刻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在省教育强市的基础上,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抓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整体联动,全面推进,积极创建“人文底蕴深厚,质量水平一流,优师名校众多,均衡程度领先,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今年2月,省“创强争先建高地”动员会后,我市对照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评估方案,进一步加快“创先”工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2007—2012年6年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从31.31亿元增加到84.07亿元,年均增长28.1%,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二、求真务实,有效推进“创先”工作

  (一)深化“三项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采取经费资助、租金优惠或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创新“钱跟人走”经费分担机制,对民办高中给予经费补助,实现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对中小学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被教育部定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去年底通过中期评估。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家校携手、社会协同,文化引领、教化育人”的中山德育模式经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在全省推广,“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监测、规范办学专项工作督导和管理绩效评价)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高考录取率连续8年全省第一,省信息学奥赛8次荣获市团体第一,创造了连续19年位列全省前三的纪录,市中学生体育代表团连续六届团体总分或金牌总数名列全省前三名,其中在第五、六、七届省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金牌总数“三连冠”。

  (二)实施“四大工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一是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感动中山的人民教师评选、魅力园丁风采大赛等师德主题教育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发“中山市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实行“菜单式”专题培训,健全名教师、名校长培养机制,有效提升了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实施“学校优质化”工程。我市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合作实施“学校优质化工程”,效果显着,目前全市100%中小学成为省规范化学校。

  三是实施职业教育创优增效工程。市财政投入16亿元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行“股份制”、“双元制”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职校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1年我市被列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四是实施数字化教育工程。中山是全省最早实现校校通光纤、组建教育城域专网、开通教育官网的地级市。规范化校园网建成率达100%、网络多媒体平台实现“班班通”。开通全国首个“校讯通”平台,创办全国第一所“空中家长学校”,推出全国首个免费官方教育视频网(每天点击量近7000人次)。率先建立了全省首个教育云计算资源中心,形成以中山教育信息港为核心的“一站式”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城乡一体化、家校一体化、教学管一体化”逐步成为现实。

  (三)推进“四大行动计划”,促进教育公平惠民。

  一是推进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市财政先后投入专项经费7000多万元,带动镇区配套资金近15亿元,新建、扩建初中54所,80%以上初中达到省市一级学校标准。

  二是推进“学前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户籍幼儿生均定额补助制度,建立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

  三是推进“春风行动计划”。近3年来,市财政投入近3000万元,调动镇区投入1.2亿元,全市90%以上中小学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所有镇区开通了网络视频互动系统,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四是推进城乡学校共进计划。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通过以老带新、以强扶弱等校际联盟形式,促进全市学校整体均衡优质发展。

  (四)关注“四大群体”,构建和谐教育生态。

  一是关爱教师群体。认真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大幅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成立“中山市教师健康基金”,目前资金已达7981万元,共资助教职工4637人次。

  二是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扶困助学工程,对学前三年幼儿到大学贫困学生实行全员、全程资助,目前累计资助学生6.4万人次,资助金额7035万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三是关爱流动娃。我市率先在全省实行“积分入学”政策,用于安置流动儿童入学的公办学位逐年递增。四是关爱残障学生。在办好原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不断延伸特殊教育体系,新办公办特殊教育幼儿园,开设残疾学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开展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试点建设,为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经过多年努力,中山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山教育经验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和推广。

  三、乘势而上,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我们深知,教育改革发展永无止境,教育现代化建设只是一项长期不断发展和推进的工作。下阶段,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教育质量提升,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把提高质量的理念变为完善的制度和政策,变为科学的方法和行动。

  二是推进公益普惠,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以标准化、现代化促进均衡化发展,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和区域差距。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关爱学习困难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三是突出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健全教育评价制度,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和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

  四是强化需求导向,大力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