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最新更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反腐倡廉 > 最新更新
高淑珍和她的爱心小院
发布日期: 2013-07-22 10:50:06
浏览次数:0

——记“感动中国2012年度十大人物”之高淑珍


【颁奖词】


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里。


就在这座普通的农家院里,一个“妈妈”、一群志愿者、一帮残障孩子,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14年间,先后有近百名残疾孩子在这个“家”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


这个“家”的“妈妈”叫高淑珍,一个56岁的农家妇女。从她微驼的背上,看到了岁月的痕迹。就是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农家妇女,用柔弱的双肩,为残疾孩子撑起生命的蓝天。


深沉母爱催生“炕头课堂”


说起这个“家”,高淑珍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纯粹是为哄我那可怜的儿子不哭。”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辗转全国各地数家大医院,家里欠下一屁股债,孩子最终还是落下了残疾。儿子的病痛、债务的累加,让高淑珍身心疲惫。然而,更让她痛楚的是儿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上学。看着儿子渴望又失落的眼神,高淑珍失眠了。“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无奈之下,她只好拿话安慰儿子。


不久,细心的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而不能入学的儿童,他们对读书同样充满了渴望。“过去在农村,谁家有残障孩子是被人歧视的,尤其是孩子自个儿,常常成为同龄孩子取笑的对象。我们家利国从小就习惯地把得病变形的手笼在袖管里,不让它露出来。”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初哄孩子的一句话,渐渐成为高淑珍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在家里开个课堂,教这些残障孩子识字。“讲课,就得一章一章讲,我寻思着,有三四个孩子一起学,一讲不都会了嘛,还有个伴儿。”于是,高淑珍把邻村的赵洪刚、张杰等几个残障孩子领回了家,和儿子一同上课。


1998年4月,她的“炕头小课堂”开讲了。课本是借来的旧书,“老师”是高淑珍硬生生央求的初中毕业年仅16岁的女儿。从此,农家院里传出了读书声:“a、o、e……”


在农村,每个残障孩子的家庭都有诸多不幸。许多家庭为了给孩子治病,本来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由于贫困,一些残障孩子无奈地被家庭放弃了。同病相怜,高淑珍深知这一点。


“我自己有残障孩子,知道残障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生活的困难,几乎家家都有饥荒。我要是收一点饭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所以我不收费。”一诺千金。14年来,高淑珍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障孩子,从未向这些孩子收过一分钱。


大爱无边撑起“幸福之家”


高淑珍接收残障孩子上课的事很快传开了。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高淑珍始料未及的。她的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经济条件有限,本来就负债累累的她,突然又多了这么多张“嘴”,怎么办?看着因她稍一迟疑就跪下的残障孩子家长和身边既胆怯又渴望的孩子,那个“不”字,高淑珍很难说出口。有时迫不得已拒绝了实在不适合留下的孩子,她也会难受得好几宿睡不好觉。


几十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压在了高淑珍一家人的身上。


对于老伴王跃元来说,每年30几个孩子和一大家子人的口粮,全得依靠一年一季稻子的收成。为此,他每年都要在耕种自家十几亩地之外,再多承包几块地。农闲时,他还要到唐山市区、曹妃甸一带去打些零工。


为了贴补家用,原来很少出门的高淑珍被逼着做起了买卖。她经常天不亮就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几十公里,集上没卖完,她就走街串户地卖,有时刚一张嘴,就被轰了出来。刚开始那会儿,听到人家说的难听话,高淑珍心里憋屈,忍不住蹲在人家门口哭,“哭完了寻思寻思,把泪擦干净了,还得继续。家里还有一帮孩子呢,我就这么放弃,不中啊。”


时间长了,每一个残疾孩子,都是高淑珍的心头肉,视同己出。


从这群患有脑瘫、小儿麻痹症、类风湿等病症的孩子们住到她家那天起,她睡觉几乎就没脱过衣服。清晨4时多,孩子们还在熟睡,高淑珍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她盛饭、倒水,孩子们的饭不够了,她急急忙忙地再做。孩子们大多行动不便,有些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每晚睡前,她要给孩子们逐个接尿,要拍抚最小的孩子睡去,大约每两小时要醒一次,叫爱尿炕的孩子起来小解,孩子们睡得迷迷糊糊,常常把尿滋到她手上身上。


这样的辛苦操劳,她早已习以为常,最让她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生病。孩子病了,她整夜不睡觉守在旁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别人的孩子交给我,就决不能出一点差错。”


两年前,尹桥村的尹晓兰把16岁的儿子陈冀东送到了高淑珍家,“刚开始的时候我不放心,隔三岔五来看看,看了几回我就不来了。高大姐对我儿子比我这个亲妈还精心,我还看啥?”不用整天照顾儿子,尹晓兰终于可以腾出时间做点活计,补贴家用,而最让她高兴的是,儿子变了,“以前儿子性格孤僻,我们和他说话他都不爱搭理。自从到这儿以后,他人胖了、开朗了,还学会了用左手写字。高大姐是个大好人,她不容易啊!”尹晓兰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


15岁的刘双已经和高淑珍生活了整整8年。她刚来的时候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由于患有类风湿,刘双浑身关节疼痛,是高淑珍每天抱着她吃饭、睡觉。“高妈妈虽然没生我,却给了我许多母亲都没能给我的爱。”刘双说。


高淑珍家那间用作教室的屋子里,墙壁上贴着孩子们写的作文,字字真切——“是这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来报答亲爱的老师和高妈妈。”“到放假了,我都舍不得离开,这儿就是我的家。”


这句“高妈妈”、这句“家”,是高淑珍最珍视的财富。她说:“我活一天,就干一天、付出一天。自个儿愿意干的,就不能叫苦叫累。”


上善若水。高淑珍对残障孩子那无边的大爱,像源源不断的流水,滋养着他们的心田、呵护着他们的人生。


 


(资料来源:慈善公益报,2013-02-27) 

(C) 版权所有 中国足球彩票
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 否则追究法律责任